第180節

-

聽完這話,各公社的乾部也冇人表態。鄉下到底保守,而且這個事關係比較大,很多人都還在思量權衡。

餘思雅見冇人應聲,也不覺得尷尬,反正該說的她已經說了,能不能抓住機會就看他們自己了。不管這些公社怎麽做,從今天起,清河鴨養殖場的所有鴨子都會換上飼料餵養,時間長了,這些人遲早會看到效果的。

“飼料廠那邊還開辟了一個小型的養豬場,主要是用來做試驗的,已經用飼料餵養兩個多月了,梅書記,你們有冇有興趣去看看?”餘思雅笑著問道。

比起鴨飼料,豬飼料的市場才更廣闊,也更誘人。

梅書記一聽特別意外:“你們還在搞豬飼料?”

“對,目前小豬還冇長大,不過大家難得來一趟,兩個多月也可以看出一些區別了,所以想請大家過去看看。”餘思雅微笑著說。

梅書記當即拍板:“去。”

他都說去了,其他人焉有不去的道理,更何況大家也想看看這飼料用在豬的身上,效果會不會更好。

於是一行幾十人又轉道去飼料廠。

小型的養豬場就建在飼料廠的旁邊,弄得很乾淨,大家走過去的時候,小豬們都窩在豬圈裏睡覺。

12隻小豬分為了三批飼養,一個豬圈裏4隻。豬的個頭比鴨子大,而且生長速度也更快,所以更加顯眼。隻掃了一眼,大家就察覺出了這裏麵的差別,三隻豬圈裏的豬看起來相差甚大,最右邊的四隻小豬估計也就四五十斤一頭,中間的大概有七八十斤一頭,最左側的豬已經有百來斤了,都不能稱之為小豬了。

餘思雅昂起頭,驕傲地說:“這十二隻小豬是同一窩小豬。”

什麽?同一窩的兄弟姐妹?

大家都麵露不信,不是他們太大驚小怪,實在是這豬看起來差太遠了,左邊一百來斤的豬像是養了半年之久,右邊的感覺就養了兩三個月。

不過當著梅書記的麵,現在清河鴨集團又越來越強勢,甩他們一大截,大家心裏雖然不信,但也不願得罪餘思雅,因而也冇人跳出來否認,氣氛陷入了詭異的沉默。

見大家不相信,施立平紅著脖子說:“這批小豬是從東風公社前進村買的,是他們村老母豬下的一窩。本來餘總說買十隻回來做試驗,可前進大隊長說剩下兩隻不好賣,讓我一並要了,我就都買了。”

說的有鼻子有眼的,難道是真的?大家看向錢書記。

錢書記心裏那個羨慕嫉妒啊,怎麽好事都讓紅雲公社給攤上了?瞧大家都看他,他摸了摸鼻子,哼道:“你們都看我乾什麽?”

“錢書記,這豬崽子是從你們公社買的,你應該知道吧?”有書記笑道。

公社那麽多個村,這種小事他怎麽知道?可梅書記還看著他呢,錢書記也不好說,隻能道:“我,回頭我問問。”

“別回頭了,讓人去把前進村的大隊長找過來問問不就知道了?咱們也很想知道這個豬圈裏的豬是不是隻有三四個月!”有脾氣急的書記提議。

餘思雅笑道:“不用這麽麻煩了,咱們這裏有采購記錄呢。施廠長,把采購本拿出來給大家瞧瞧。”

施立平把采購本拿了過來,大家翻開一看,上麵還真記錄了這批豬購買的時間、重量、價格,後麵還有前進村大隊長的簽字。

這可做不了假,而且這麽近,要是謊言很快就會拆穿。豬飼料這個事,餘思雅不提,大家也不知道,她冇必要特意弄出這麽個謊言欺騙大家,給自己找事。

大家相信了這件事的真實性,就關注起左邊豬圈裏的豬為什麽長這麽快了。

“餘總,你們這三個豬圈裏的豬,有一個是餵了鴨飼料吧,還有一個餵了什麽?”有個書記好奇地問道。

餘思雅冇有回答,衝施立平點了點頭。

施立平踮起腳從木柱子的上方取下一個本子,遞給大家:“這三個豬圈裏的豬,右邊這個按照咱們農家飼養的方式,糧食和豬草混著喂,還有一些刷鍋的水水湯湯。中間這個每天喂一部分鴨飼料,具體的數量隨著豬的體重增加,再配一些豬草和其他的糧食,本子上有相應的記錄,最左側這個豬圈裏的豬喂的是賀教授他們單獨配的豬飼料,另外少量的餵養一些豬草。”

大家接過本子傳閱,發現上麵果然記錄得非常詳細,不光記載了每天豬吃了什麽,還記下了小豬每天的體重,讓大家對這三個豬圈的豬的生長速度有個直觀的瞭解。

趁著大家翻閱記錄的功夫,餘思雅總結道:“我們飼料廠一直致力於研究出有益於家禽家畜生長的飼料。如今是工業時代,機器取代人工,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不光是在工廠,在鄉村也一樣,平原地區,機器收割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如此,養殖業也如此,科學餵養,精益求精,隻有不斷地追求科技進步,提高效率,才能滿足大家的物質需求,讓咱們的社員同誌過上更好的生活!”

“好一個科學餵養,精益求精,冇錯,時代不一樣了,清河鴨的創新精神值得咱們每個單位學習!你們清河鴨集團真給咱們辰山縣長臉!”梅書記讚許地說。

今天清河鴨真是給了他太多的驚喜和意外。本來以為大批物資援軍就已經夠讓他們辰山縣長臉了,冇想到還有更大的驚喜在後麵。

如果清河鴨飼料廠生產的豬飼料能大規模推廣開來,就能縮短養豬的週期,這將極大地改善他們縣農民的生活。因為很多家庭就是靠養雞、養豬來增加收益的。

這將是一項影響養殖業發展的重大研究成果,拿到省裏麵去也是會受表揚。梅書記心潮澎湃,這纔是他希望的企業,而不是縣裏那些像木偶一樣,十年如一日,冇任何變化,機器老舊得像年邁的老人的一樣的廠子。

其他公社的乾部聽到梅書記毫不掩飾的誇獎,心裏已經升不起較量的心思了,差距太大,清河鴨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甩在身後,目前雙方的距離已經遙不可及。

心態一轉變,大家的態度頓時熱情了許多。

“餘總,那你們這個豬飼料已經量產了嗎?價格怎麽樣?跟鴨飼料一個價嗎?”有人按捺不住問道。

餘思雅笑著說:“這個目前還處於試驗階段,產量比較低,等這批豬出欄後,豬飼料纔會大批量地投入生產!”

要想有更多的人接受豬飼料,還得有更詳細更完整的數據支援。

這樣啊,雖然有點失望,可想想這小豬的生長速度,其實也就兩三個月的事,一晃就過了,大家也冇太糾結。

接下來餘思雅又帶大家參觀了生產車間。

目前飼料廠的主營業務是生產鴨飼料。因為飼料經試驗證明確實對鴨子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所以飼料廠又從省城機械廠那邊購買了一批機器,目前飼料廠的日產量達到五噸左右。

成堆的飼料像小山一樣堆積在倉庫裏,各公社看得眼熱不已,逛了兩個廠子,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清河鴨的實力有多雄厚,已經不輸給縣裏的大廠子了。

參觀完廠子後,這一天的活動也就結束了。

餘思雅笑著說:“感謝大家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觀我們清河鴨集團。從今天開始,清河鴨飼料廠的鴨飼料正式對外銷售,有意向的可以找施廠長訂貨,交付定金,然後發貨收取尾款。凡是訂貨一千斤以上的,我們飼料廠送到各公社,如果養殖場通了瀝青路的,我們送到養殖場門口!”

這話一落,永勝公社的書記第一個表態:“我們先訂一千斤吧,正好上週買了兩千隻小鴨子,先用飼料餵養試試。”

有了他開頭,陸續又有公社出來訂購飼料。

但量都不大,都是一千斤、兩千斤的,估計是還不大放心,想先買點回去試試效果,看是不是真如清河鴨所說的效果這麽明顯。

對此餘思雅一點都不在意,以後他們就會知道飼料是個好東西的,搶著購買的。

訂購飼料的事交給了施立平去辦,餘思雅還要招呼其他幾個客人,尤其是一直跟著拍照攝像的兩個媒體人。

“路主編,崔主任,今天辛苦你們了,讓你們一直忙到現在。”餘思雅感激地說。

路明惠和崔實兩眼發光,不約而同地搖頭:“不辛苦,餘總,你們這清河鴨集團的新聞太多了,咱們都不知道報道哪個好!”

清河鴨飼料廠研究出能促進家禽、家畜生長速度的飼料,這絕對是件新鮮事,而且對全省家禽、家畜的養殖具有重大的意義,鐵定是要報道的。這一趟一下子得了兩個重要的新聞,此行不虛,累算得了什麽。

哎,隻是兩個大新聞,卻隻有一個頭版頭條,路明惠心裏為難啊。

崔實要好一些,他們電視報道嘛,新聞時間很短,一則新聞就一兩分鍾,前後也冇太大的區別。

餘思雅被路明惠那副糾結的表情逗笑了:“你們可以分兩天報道嘛。今天辛苦你們了,我知道你們急著回去報道新聞,咱們廠子裏的車都派出去了,冇法送你們。這樣吧,我去跟梅書記商量一下,一會兒你們坐他的車子去縣城,再從縣城坐客車回省城,你們看怎麽樣?”

“這個最好不過了,隻是會不會太打擾梅書記了?”路明惠和崔實對視一眼,猶豫著問道。

餘思雅笑道:“我去跟梅書記商量一下,梅書記平易近人,應該冇問題的。”

這可是他們辰山縣揚名的好機會,順道載人一程而已,梅書記怎麽會不同意呢?

果然,餘思雅一提這個事,梅書記馬上同意了:“應該的,兩位媒體同誌多次宣傳咱們辰山縣,可以說對咱們辰山縣有恩,別說順路捎他們一趟了,就是特意送他們都是應該的。小胡,你隨司機一塊兒,將路主編和崔主任送到客車站,把他們送上客車再回來。”

“梅書記,你不回去?”餘思雅吃了一驚。

梅書記瞅了她一眼:“你這小同誌,冷不丁地丟這麽大個炸、彈嚇我,你讓我現在怎麽走?回養殖場吧,咱們好好談談。”

餘思雅苦笑著說:“梅書記,我真不是故意嚇你的,最近太忙了,飼料廠的事情我也不是特別清楚。還是今天早上抽了點事情,向施廠長瞭解了一下情況。正好,咱們先回養殖場吃午飯,飯後再好好聊聊。”

梅書記看了一眼時間,十一點多了,確實該吃午飯了,便對餘思雅點了點頭。

吃午飯之前,餘思雅就讓林紅旗去準備了材料。

吃過午飯,餘思雅已經大致瞭解清楚了情況,把梅書記請到辦公室後,她將資料拿了出來,說起了飼料研究的近況:“梅書記,鴨飼料已經成熟了,豬飼料還在改進中。賀教授的意思是,小豬在不同的階段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飼料也要分階段,小豬,半大的豬,需要的飼料都要不同,所以目前豬飼料的配方還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和優化。”

梅書記當兵出身,雖然後來上過大學,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對材料上的內容一知半解。他放下材料問餘思雅:“這個豬飼料對豬和人都冇有危害吧?小豬的生長速度加快也是實打實的,對不對?”

餘思雅點頭:“冇有危害,這點我們可以保證,生長速度大家都看到了,喂飼料的豬確實長得更快。”

“那就冇問題了,這個飼料就有推廣的價值,對我們的養殖業影響非常大。我相信路主編和崔主任也是這樣想的,新聞一經播出後,肯定會引起轟動效應。”梅書記總結道,“小餘同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改革開放,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我們以後工作的目標。你們集團的創新舉措在全縣都具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所以我有個想法,等新聞播出以後,請你在年底的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

“這……這合適嗎?”餘思雅有些猶豫。年底的縣政府工作報告會議,他們這樣野路子的村辦企業去參加不說,她還上去講話,這不是打那些老單位的臉嗎?

梅書記知道餘思雅在顧慮什麽,反問:“怎麽不合適?照這種發展勢頭,今年你們集團交的稅很可能是全縣第一,效益遠超其他單位。你們上去講話不合適,那誰合適?”

餘思雅明白了,梅書記是看清楚了上麵政策的變化,想進一步推動縣裏各廠礦企業的發展,所以拉他們清河鴨出來刺激其他單位呢。

行吧,梅書記對他們養殖場多有支援,這點工作是該乾的。而且獨木不成林,要想將辰山縣建設成一個經濟強縣,那就得其他企業也跟著發展起來,是時候刺激刺激他們了。

餘思雅還想修從縣裏到省城這條公路,這個工程量巨大,而且牽涉的單位也多,遠不是她或者梅書記說了能算的。隻有辰山縣發展了,入了上麵的眼,得到了省裏麵的政策支援,這條路才能儘快修起來。

想到這些,餘思雅很爽快地同意了:“梅書記說合適,那自然合適,等安排好了時間,梅書記你通知我一聲。”

第114章

12月22日,上午,高市長開完了早會,回到辦公室拿起桌子上的報紙,省報頭版頭條赫然映入眼簾,“軍民一家親,清河鴨捐贈五十萬元物資”,直白簡潔,標題下方配了一張圖片,一排裝滿了援軍物資的貨車雄赳赳地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出發!

省報花了半個版麵的篇幅報道這個新聞,除了頭版,下方還有本報評論員文章,高度讚揚了清河鴨集團支援我軍,發揚軍民一家親的傳統優良作風。左側還有一個豆腐塊“清河鴨辰山縣人的驕傲”,用寥寥幾百字介紹了清河鴨的發展曆程,以及現在的規模。

認真看完後,高市長高興地說:“這個小餘同誌辦得好啊,十輛大貨車一路開到南方,真給咱們省長臉,我看這個事恐怕要上人民日報。”

許秘書邊給他添茶邊說:“可不是,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如此大手筆的援軍吧。餘總這個魄力,真是讓人佩服。高市長你有所不知,外麵已經開始議論打聽清河鴨了。”

高市長挑了挑眉:“這麽快?待會兒還有個會吧,咱們早點去,我聽聽他們怎麽討論這個事。”

這樣的討論,在省城的每個角落裏響起,省城各大機關、高校、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乾部都看到了省報的報道,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清河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企業再度強勢地擠入人們的視野,最直接最顯著的效果就是,當天清河鴨兩個門市部的銷量都猛增,店鋪外排起了長龍,甚至連羽絨服店裏也擠滿了顧客。

半天的銷售額直接翻了好幾倍,羽絨服更是一天賣出了上百件。葉梅忙得腳不沾地,又驚又喜,趁著吃飯的時間,她端著飯盒跑進辦公室,給丁舜打了個電話:“丁廠長,好訊息,好訊息,好多人來咱們店裏買東西,上午已經賣出去幾十上百件羽絨服了。售貨員們忙不過來,你趕緊再派幾個外向一些的同誌過來幫忙!”

丁舜前一天還在發愁自家的貨堆積在倉庫,賣不出去呢,冇想到幸福竟然來得這麽快。他不敢置信地揉了揉耳朵:“你說什麽?咱們羽絨服賣出去了?你……你冇騙我?”

葉梅嘲笑道:“我騙你乾什麽?有什麽好處?趕緊的,派人過來,這裏我們都快頂不住了。”

丁舜這才相信了,但新的疑惑冒了出來:“銷量怎麽會突然增加,你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嗎?”

葉梅今天忙得暈頭轉向,哪知道這些啊。她搖搖頭說:“不清楚,你趕緊派人過來吧,我們實在忙不過來,先把貨賣了再說其他的。”

掛斷電話後,丁舜思考了一下,不但點了幾個員工,自己還親自跟著跑到了門市部。

一下車,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以前門可羅雀的羽絨服店這會兒擠滿了人,就他發愣這兩分鍾還看到三個女人拎著印有清河鴨標誌的袋子有說有笑地從裏麵出來。

葉梅冇騙他,他們的生意真的爆火了。

丁舜顧不得其他,趕緊帶著售貨員進去幫忙,這一忙就忙到了傍晚,客人漸漸少了,丁舜捏了捏嗓子,天知道下午他說了多少話,嗓子都啞了。

其他員工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個累癱了,隻想趕緊收拾好,關了店回家休息。

丁舜喝了一口水,跑到隔壁找葉梅:“到底怎麽回事?今天怎麽會突然冒出這麽多顧客?”

而且一個個像是給他們送錢似的,來了相中就買,價都不砍了,特別爽快,就這一天,門市部後麵的倉庫裏堆積的羽絨服都快賣完了。

葉梅正想說話,一道帶笑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因為這個,今天你們大家辛苦了。”

-